檟楛
檟楛(jiǎ hù)
發音:jiǎ hù
基本含義:指人的品行高尚,道德行為端正,不為名利所動。
詳細解釋:檟楛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檟指槲樹,楛指杜鵑花。槲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象征著高尚的品質和堅定的立場。杜鵑花則是一種美麗的花朵,象征著純潔和高雅。檟楛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的品行高尚,道德行為端正,不為名利所動。
使用場景:檟楛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高尚,為人正直,不為私利所動。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高尚品質,也可以用來教育和勸誡他人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行為。
故事起源:檟楛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易經·系辭上》中,其中有一句話:“檟楛其應,乾元亨利貞。”意思是檟楛的人能夠應對各種情況,乾元(天)會亨通,利于貞正。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用來形容人的高尚品質和道德行為。
成語結構:檟楛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他一直保持檟楛的品行,從不為個人利益而放棄原則。
2. 這位老師教書育人,檟楛的品質深受學生們的敬佩。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檟楛這個成語。將檟楛的發音“jiǎ hù”與槲樹和杜鵑花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高大的槲樹上開著美麗的杜鵑花,象征著高尚的品質和道德行為。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品行高尚和道德行為相關的成語,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忠孝兩全”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檟楛的同學,總是樂于助人,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檟楛的品行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要時刻保持。
3. 高中生:這位老師教書育人,檟楛的品質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4. 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追求檟楛的品質,做一個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