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牋
基本解釋
蜀 地產的一種優質紙。 唐 杜甫 《寄高使君岑長史》詩:“ 荊 玉簪頭冷, 巴 牋染翰光。” 仇兆鰲 注:“《紙譜》: 蜀 牋紙,盡用 蔡倫 法,有玉版、貢餘、經屑、表光之名。” 唐 李商隱 《宮中曲》:“ 巴 牋兩三幅,滿寫承恩字。”
成語(Idiom):巴牋
發音(Pronunciation):bā p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恭敬,態度謙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巴牋是由“巴”和“牋”兩個字組成,其中,“巴”表示恭敬、謙遜,“牋”表示言辭。巴牋一詞形容人的言辭恭敬,態度謙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巴牋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辭上非常恭敬,態度非常謙遜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與長輩、上級或者尊敬的人交流時,表現出非常恭敬、謙遜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巴牋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巴牋的學者,他非常謙虛謹慎,對待長輩和尊敬的人總是言辭恭敬,態度謙遜。因此,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一個人言辭恭敬,態度謙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巴牋是一個雙音節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長輩總是巴牋恭敬,從不敢有絲毫怠慢之意。
2. 在面對領導時,他總是巴牋有禮,不敢有絲毫失禮之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巴牋這個成語與“巴結”這個詞語進行聯想。巴結表示奉承、討好,而巴牋則強調的是言辭恭敬、態度謙遜。通過對比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巴牋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巴牋相關的成語,如巴結、巴結逢迎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成語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老師總是巴牋有禮地回答問題。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輸了,但是仍然巴牋恭敬地向對手表示祝賀。
3. 高中生:在參加面試時,我一直保持巴牋的態度,表現出自己的誠懇和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