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帖
基本解釋
報喪帖子。 清 孔尚任 《車碾女》詩:“敲門下訃帖,疑是傳紅葉。”《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四回:“看官,你道他刻的是什么?原來是刻訃帖。” 胡適 《我對于喪禮的改革》:“我出京之先,想到家鄉印刷不便,故先把訃帖付印。”
成語(Idiom):訃帖(fù tiě)
發音(Pronunciation):fù ti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訃帖是指追悼逝者時所貼的紙條或布告。也用來形容對逝者表示哀悼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訃帖源自古代中國的喪葬禮儀,是一種用來公告逝者去世消息并邀請親友前來吊唁的方式。它通常貼在公共場所或逝者的家門口,用來告知社會和親友逝者的去世消息。訃帖的內容包括逝者的姓名、去世時間以及吊唁時間和地點等。訃帖是一種傳統的表達哀悼之情的方式,也是逝者家屬傳遞信息、感謝親友支持的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訃帖主要用于喪葬禮儀中,用來告知逝者的離世消息和吊唁的時間地點。在現代社會,訃帖的使用漸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電話、短信和社交媒體等現代通訊方式。然而,在一些傳統家庭和特殊場合,訃帖仍然被用來傳遞喪事消息和表達哀悼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訃帖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喪葬禮儀。在古代中國,人們認為喪葬儀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通過訃帖來告知社會和親友逝者的離世消息。訃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的訃帖主要是用來告知國家重要人物的去世消息,以便國家舉行隆重的葬禮和哀悼儀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訃帖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訃”和“帖”。其中,“訃”是表示宣告喪事的意思,“帖”則是貼在公共場所或逝者家門口的紙條或布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家門口貼了一張訃帖,通知親友前來吊唁。
2. 這是一張訃帖,上面寫著逝者的姓名和去世時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訃帖”這個成語:
1. 將“訃帖”分解成“訃”和“帖”,分別記憶它們的含義。
2. 想象一個貼滿紙條的門口,想象這些紙條上寫著逝者的姓名和去世時間,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禮儀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喪葬禮儀的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尊重和哀悼之情。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用彩紙做了一個小訃帖,告訴同學們我們班的小寵物去世了。
2. 初中生:學校里貼了一張訃帖,通知大家明天要舉行追思會。
3. 高中生:我寫了一篇訃帖,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
4. 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篇訃帖,告知朋友們我即將離開學校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