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追
基本解釋
亦作“ 毋追收 ”。 夏 代冠名。《禮記·郊特牲》:“毋追, 夏后氏 之道也。” 鄭玄 注:“常所服以行道之冠也。”《后漢書·輿服志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后卑鋭,所謂 夏 之毋追, 殷 之章甫者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毋追收, 夏 冠也。”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八》:“如冠服之度,求其行禮樂可也。 夏 之毋追, 殷 之章甫, 周 之委貌,其不同者也,而民之裋褐何必同?” 清 朱彝尊 以為 漢 武梁祠 碑 禹 像,其冠即《郊特牲》之毋追。見《曝書亭集》卷四七《漢武梁祠碑跋》。
成語(Idiom):毋追(wú zhuī)
發音(Pronunciation):wú zh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追趕,不追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毋追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由兩個字組成。毋意為“不要”,追意為“追趕”。毋追的基本含義是指不追趕,不追求某種東西或某種目標。在現代漢語中,毋追常用來表示不追求功名利祿,不追求權力地位,或者不追求某種物質財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毋追這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常用于勸誡人們不要過分追求名利,不要過分追逐物質財富,要追求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富足。它可以用來勸告那些一味追求權力地位和物質享受的人,提醒他們要珍惜現有的生活,不要追求過多的東西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價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毋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這篇文章中。文章中講述了一個富有的人通過追逐名利和物質財富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追求物質財富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而是應該追求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富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毋追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毋”為否定詞,表示“不要”,“追”表示“追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堅持毋追名利,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業。
2. 毋追外物,心自安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毋追這個成語與追求相對比,追求表示追趕某種目標,而毋追則表示不追求。你可以通過對比這兩個詞的意義和發音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追求和滿足相關的成語,比如追求創新的“追求卓越”、追求知識的“求知若渴”等。通過學習這些成語,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追求和滿足的不同方面。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毋追名利,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重要。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毋追物質,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內心的平靜。
3. 高中生: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的過程中,要毋追名利,保持初心。
4. 大學生:不要被社會的誘惑迷惑,要毋追虛榮和物質享受。
5. 成年人: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也要毋追權力和地位,保持內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