譏正
基本解釋
糾正。《后漢書·班彪傳》:“ 彪 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后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隋書·經籍志二》:“至 后漢 扶風 班彪 ,綴后傳數十篇,并譏正前失。” 宋 陳善 《捫虱新話·三經辨》:“ 楊中立 著《三經義辨》,以譏正 王氏 ,當矣,然不作可也。”
成語(Idiom):譏正
發音(Pronunciation):jī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譏正指嘲笑和批評正直的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譏正是由“譏笑”和“正直”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譏笑是指嘲笑、嘲諷,正直則是指行為端正、誠實守信。譏正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嘲笑和批評那些正直的人或事物,暗示了一種諷刺和反諷的意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譏正這個成語常用于貶低那些過于正直、不合群或者與他人意見不合的人。它可以用于諷刺和批評某人的行為、態度或觀點。在討論或評論某人的時候,使用譏正可以表達對對方的不滿或者對其行為的不贊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譏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左傳》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據記載,當時有一個名叫子產的人,他非常正直,總是堅持自己的原則。然而,他的正直被其他人嘲笑和批評,認為他過于剛正不阿。因此,人們用“譏正”來形容嘲笑和批評正直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譏正”的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別是“譏”和“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向譏正別人,卻從來不檢視自己的錯誤。
2. 不要譏正別人的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成語“譏正”。可以想象一個人被其他人嘲笑和批評,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正直。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譏正”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譏笑”、“正直”等。了解這些相關的詞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譏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們譏正了那個不守規矩的同學。
2. 初中生(13-15歲):她受到同學的譏正,因為她總是堅持自己的原則。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譏正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因為他說出了大家心中的真實想法。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作為一名領導者,他必須能夠承受來自他人的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