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龍顔碑
成語(Idiom):爨龍顔碑
發音(Pronunciation):cuàn lóng yán bē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才卓越,有德行和才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爨,古代烹飪用的灶;龍,指龍的形象;顔,容貌;碑,石碑。成語中的“爨龍顔碑”用以形容人才卓越,有德行和才能,就像灶上的龍一樣威嚴,容貌如石碑一般莊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贊美和稱贊一個人的才能和品德優秀時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晉書·張獻忠傳》。張獻忠是晉朝時期的一位官員,他在任職期間聰明能干,品德高尚,被人們稱為“爨龍顔碑”,以表彰他的才能和德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的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我們學校的驕傲,真是個爨龍顔碑。
2. 這位科學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是一位真正的爨龍顔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爨龍顔碑”與一個有才華、高尚品德的人形象聯系起來,形象化地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才和德行相關的成語,如“英雄豪杰”、“德高望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是我心目中的爨龍顔碑,她既能做好飯菜,又會幫助我學習。
2. 初中生:我的數學老師是個爨龍顔碑,她不僅教得很好,而且對學生非常關心。
3. 高中生:那位科學家在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被譽為爨龍顔碑。
以上是關于中國成語“爨龍顔碑”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