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匱
基本解釋
(1).石制的柜子。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上:“其玉之香,可聞於數百步,雖鏁之于金函石匱,終不能掩其氣。”
(2).特指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石匣。《宋史·禮志七》:“祀 汾陰 后土……所用石匱并蓋三層,方廣五尺。”
成語(Idiom):石匱 (shí kuī)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k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堅硬的石匣或石盒,比喻珍貴的藏書或文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石匱是古代保存珍貴藏書和文物的一種容器。這個成語比喻珍貴的書籍或文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珍貴的書籍或文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石匱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他下令將珍貴的書籍和文物收集起來,放入石匣中保存。石匣被埋在了地底深處,以防被人發現。后來,這個故事被用來比喻珍貴的書籍或文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石匱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本古籍是家族的瑰寶,真可謂是石匱之珍。
2. 這座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石匱級別的文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石匱”聯想為一個堅硬的石盒,里面裝滿了珍貴的書籍和文物。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秦始皇和他的文化保護政策,以及中國古代的文物保護和收藏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家祖傳的字畫就像石匱中的寶藏一樣珍貴。
2. 初中生:這本書是我爺爺給我傳承的石匱之珍。
3. 高中生:這個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石匱級別的文物,非常值得一看。
4. 大學生:我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本石匱之珍,對我的研究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