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臺
成語(Idiom):班臺(bān tái)
發音(Pronunciation):bān t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工作臺、辦公桌。也用來比喻位高權重的職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班臺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中,原意為古代官員或貴族的工作臺。后來,班臺逐漸引申為指位高權重的職位,也可以指代辦公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班臺一詞常用于描述職位高顯赫、有權力的人。在工作場合中,可以用來形容某個職位的重要性和權威性。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在某個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班臺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魯國哀公時,有個名叫叔孫氏的貴族,他的班臺上放著很多珍貴的禮物,招引了很多人前來諂媚。這個故事中的班臺形成了后來“班臺”一詞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班”和“臺”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在追求班臺,終于成功了。
2. 擔任這個職位,你就是坐上了班臺。
3. 這個公司的班臺是由董事長擔任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班臺”與“辦公桌”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坐在辦公桌后,掌握著重要的決策權和權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職位體系和權力結構,以及古代貴族的生活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班臺上擺滿了書和文具。
2. 初中生:學校的班臺上放著一臺電腦和一臺投影儀。
3. 高中生:班主任的班臺上有很多獎狀和證書。
4. 大學生:教授的班臺上擺滿了研究報告和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