櫓艩
成語(Idiom):櫓艩
發音(Pronunciation):lǔ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勇敢堅定,不畏艱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櫓艩一詞源自古代船工使用的櫓槳,用于船只行進。櫓艩成語比喻人在困境中能堅定不移地前進,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贊美勇敢、堅定不移的人,可以用于形容在困境中堅持不懈、奮發向前的人。也可以用于鼓勵他人,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勇敢的心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櫓艩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櫓艩,蔡人乃以為笑。”據說,吳太伯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他年輕時曾與人比賽劃船,不僅劃得快,而且還能在劃船的過程中唱歌,因此被人稱為“櫓艩”。后來這一稱號成為了贊美勇敢堅定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櫓艩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中展現出了櫓艩的精神,不屈不撓地戰勝了困難。
2. 面對挑戰,我們應該像櫓艩一樣堅定不移地前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櫓艩想象成一個人在劃船的形象,勇敢地劃著櫓槳前行,代表堅定不移地面對困難,不畏艱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敢、堅定相關的成語,例如“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面對困難時展現出了櫓艩的精神,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2. 初中生:面對考試的壓力,我們要像櫓艩一樣堅持不懈,努力向前。
3. 高中生:他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展現出了櫓艩的精神,不畏艱難,堅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