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
基本解釋
◎ 外人 wàirén
(1) [stranger, stranger in blood]∶指沒有親友關系的人
冒著把繼承權給予外人的危險
(2) [foreigner]∶指外國人
(3) [circles;outsider]∶指某個范圍或組織以外的人
悉如外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與外人間隔。
不足為外人道。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局外人; 無親友關系的人) stranger; outsider
詳細解釋
(1).他人;別人;沒有親友關系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謝公 問 王子敬 :‘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嘗不同。’公曰:‘外人論殊不爾。’”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二:“ 萊公 知 開封府 ,一旦問 嘉祐 曰:‘外人謂劣丈云何?’”《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常言道:疎不間親。你我終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 老舍 《駱駝祥子》十:“說說不要緊!都不是外人!”
(2).古代指本諸侯國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國人。《管子·問》:“羣臣有位事官大夫者幾何人?外人來游在大夫之家者幾何人?” 尹知章 注:“外人,謂外國人。”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知非變法,無以交通外人,得其歡心。”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蕭紅作<生死場>序》:“路上是駱驛不絕的行李車和人,路旁是黃白兩色的外人,含笑在賞鑒這禮讓之邦的盛況。”
(3).外面的人。《莊子·山木》:“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弁證》:“或傳 安南 有 播流山 ,環數百里,皆如鐵圍,不可攀,躋中有土田,惟一竅可入,而嘗自塞之人物古怪,不與外人通。” 丘逢甲 《游西樵山》詩之五:“樵夫聞大笑,遂為外人傳。”
成語(Idiom):外人(wài rén)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屬于某個團體或群體的人,也指不熟悉或不了解某個地方、環境或事物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人是由“外”和“人”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外”表示與自己不相關的,不屬于自己的,而“人”表示人類。外人的基本含義是指不屬于某個團體或群體的人,也可以指不熟悉或不了解某個地方、環境或事物的人。在社交場合中,用“外人”來形容某人,通常意味著該人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同或認可,往往被排斥或被忽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人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個群體或環境中的地位或角色,通常用于貶低或排斥某人。例如在工作場合,如果有人對某個新來的員工說“你是外人”,則意味著該員工沒有得到其他員工的認同或接納,可能會受到排擠或忽視。此外,外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對某個地方或事物不熟悉的人,例如一個城市的居民可能會把來自其他地方的人稱為“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外人這個成語的起源尚不明確,但可以推測與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有關。在封建社會中,社會地位和身份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通常只與自己社會階層或團體的人交往,對于不屬于自己階層或團體的人,往往會排斥或歧視。因此,外人這個成語可能是由此衍生出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人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外”和“人”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公司,如果你是外人,就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支持。
2. 老師在課堂上總是忽略我,讓我感覺自己是個外人。
3. 這個小鎮的居民對外人都很友好,讓人感到溫暖和親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外人這個成語。例如,可以聯想“外人”這個詞與“外國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表示與自己不相關的人。另外,可以將外人與排擠、忽視等負面情感聯系在一起,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外人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例如“外行”,指對某個領域或事物不熟悉的人;“外貌”,指一個人的外表和容貌;“外交”,指國家之間的交往和溝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新學校里感覺自己是個外人,因為我還沒有交到新朋友。
2. 初中生:他們都是老朋友了,我是個外人,他們不愿意和我一起玩。
3. 高中生:我轉學到這所學校已經一個月了,但我仍然感覺自己是個外人,還沒有融入集體。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