穡民
穡民(sè mín)
發音:sè mín
基本含義:指勤勞耕種的農民,也可引申為勤勞肯干的人。
詳細解釋:穡民是由“穡”和“民”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穡,指豐收的莊稼;民,指人民。穡民的字面意思是勤勞耕種的農民,形容農民勤勉勞作,勇于開拓,能夠獲得豐收。在引申意義上,穡民也可以指勤勞肯干的人,形容他們勤奮努力,能夠取得成就。
使用場景:穡民這個成語常用于褒義,可以形容農民、勞動者、創業者等具有勤勞肯干精神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場所或者教育環境中使用。
故事起源:穡民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位農夫叫李穡,他非常勤勞耕種,一年豐收。李穡的勤勞精神感染了周圍的人,大家紛紛效仿他的勞動態度,最終帶動了整個村莊的發展。因此,人們用“穡民”來形容勤勞肯干的人。
成語結構:穡民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名詞“穡”和名詞“民”組成。
例句:
1. 他是一位真正的穡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
2. 這個村莊的穡民們都非常勤勞,所以他們的莊稼一直都很豐收。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穡民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勤勞耕種的農民,他努力地耕作著田地,最終獲得了豐收的莊稼。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住穡民的含義。
延伸學習:如果對于農耕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農耕歷史和農耕文化的傳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爺爺是一位穡民,他每天都在田里辛勤勞作。
2. 初中生: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非常勤奮,可以說是我們班的穡民。
3. 高中生:努力學習的學生都是校園里的穡民,他們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
4. 大學生:創業者是現代社會的穡民,他們通過勤勞肯干,開創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