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
成語(Idiom):綁手綁腳(bǎng shǒu bǎng jiǎo)
發音(Pronunciation):bǎng shǒu bǎng j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限制行動自由或受到束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喻受到限制,不能自由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被限制自由的狀況,如被人強制束縛、受到限制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孫臏的軍事家,他在戰爭中因為智謀高超而被敵軍關押起來。為了防止孫臏逃脫,敵人將他的手和腳都用繩子綁起來,使他無法動彈。但是孫臏聰明機智,他利用綁住的雙手和雙腳,偷偷地制造了一個木制模型,模擬了戰爭中的戰場布局,并通過這個模型提出了一系列戰術建議。最終,他成功地幫助自己的國家取得了勝利。因此,“綁手綁腳”這個成語就源于此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綁手綁腳地困在了房間里,無法自由行動。
2. 這份工作要求我綁手綁腳,不能有太多個人時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孫臏的故事,想象他在被綁住的情況下,仍能巧妙運用自己的智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束手無策”、“束縛手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感覺自己像是被綁手綁腳的。
2. 初中生:考試的時候,我總是感覺被綁手綁腳,思維不夠自由。
3. 高中生:社會競爭激烈,我們很容易被綁手綁腳,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
4. 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到被綁手綁腳,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