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應
基本解釋
戰斗中各部隊受到攻擊時互相接應。語本《孫子·九地》:“率然者, 常山 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清 黃遵憲 《馮將軍歌》:“五千人馬排墻進,綿綿延延相擊應。”
成語(Idiom):擊應(jí yīng)
發音(Pronunciation):jí y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回答別人的問題或請求時,措辭得當,恰如其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應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擊指回答,應指應答。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回答別人的問題或請求時,用恰當的措辭進行回應,達到言之有物的效果。擊應強調回答要準確、得體,既要符合事實,又要考慮到對方的情感和需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應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回答問題或請求時的應對方式。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場合,我們都需要學會擊應,即用得體的語言回答他人的問題或請求,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提供幫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擊應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哀公十五年》。當時,齊國的哀公問魯國的孔子:“求人而無所得,如之何?”孔子回答:“子求之而未得,我求之也。”這個回答巧妙地化解了哀公的尷尬,得到了哀公的贊賞。后來,人們將這種恰如其分的回答形容為“擊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擊應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擊”是動詞,意思是回答;“應”是動詞,意思是應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試時,要學會擊應面試官的問題,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經驗。
2. 他總是能夠用恰當的措辭擊應別人的質疑,讓對方無言以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擊應這個成語與“回答得當”、“言之有物”等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回答、應答相關的成語,如“應答如流”、“答非所問”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一年級):老師問:“你今天吃了什么早飯?”學生回答:“我吃了面包和牛奶。”
2. 初中生(八年級):同學問:“你覺得這本書好看嗎?”學生回答:“是的,我覺得這本書內容有趣,值得一讀。”
3. 高中生(十二年級):老師問:“你對未來有什么規劃?”學生回答:“我計劃繼續深造,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