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簪
成語(Idiom):脫簪
發(fā)音(Pronunciation):tuō z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摘下頭上的簪子,指失去官職或地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脫簪”源于古代官員佩戴的簪子,簪子是古代官員的身份象征。脫簪意味著失去了官職或地位,表示被免職或降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官員被罷免、降職或失去地位的情況。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職位或地位的喪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脫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校涊d了董仲舒被罷黜的故事。西漢時期,董仲舒是一位儒家學者,被任命為太子太傅,擔任教育皇子的職位。然而,由于他的學說與當時的皇帝不合,被罷免了太子太傅的職位,失去了地位和權力。這個故事成為了“脫簪”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脫簪是一個動賓短語,動詞是“脫”,賓語是“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貪污受賄被判刑,徹底脫簪。
2. 那位原本是高官顯要的人,由于失職被免職,一夜之間脫簪落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失去官職”或“失去地位”相關的形象進行聯(lián)想,比如想象一個官員摘下頭上的簪子后變得失落和頹廢的樣子,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官職、地位相關的成語,如“官官相護”、“官官相衛(wèi)”等,來擴展對于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因為考試作弊被老師罰站,感到很丟臉,好像脫簪一樣。
2. 初中生:他因為在班級里的表現(xiàn)不好,被學生會罷免了職務,真是脫簪了。
3. 高中生:他原本是學校的班長,但由于在校外打架被學校開除,一下子脫簪了。
4. 大學生:他因為學術不端被學校開除,從此脫簪,再也無法擔任教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