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歸
基本解釋
準予辭官回家。 明 呂坤 《大明嘉議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呂君墓志銘》:“君不辨,引疾乞骸。上不加譴怒,以調理予歸。”
成語(Idiom):予歸
發(fā)音(Pronunciation):yǔ g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給予歸還,歸還給對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予,給予;歸,歸還。予歸指將東西歸還給原主,表示歸還給對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予歸常用于描述歸還物品的情境,也可用于比喻還人情、還恩情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予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儀觀念。在古代社會,人們重視禮儀,尤其注重物品的交往。予歸的含義源自于人們在互相借用物品時,應該及時歸還對方,以示禮貌和尊重。這一禮儀觀念逐漸形成了成語予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予和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借了我的書,我很快就予歸給了他。
2. 作為一個有禮貌的人,我們應該懂得予歸的重要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予歸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借了別人的東西,然后及時歸還給對方,以示尊重和禮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禮儀相關的成語,如“以禮相待”、“禮尚往來”等,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借了朋友的鉛筆,下課后就予歸給了他。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懂得予歸的重要性,不應該貪圖方便而不歸還他人的東西。
3. 高中生: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書,但是我忘記了予歸,現在得盡快歸還給圖書館。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您全面了解和記憶成語“予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