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趺
基本解釋
山腳。 魯迅 《集外集拾遺·懷舊》:“我走及 幌山 ,已垂暮,山顛喬木雖略負日腳,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氣,色較白日為青。”
成語(Idiom):山趺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 f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行動遲緩,步履蹣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山趺的意思是行走像腳下有山坡一樣,因此形容人走路遲緩,步履蹣跚。這個成語比喻人做事情慢慢吞吞,不積極主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山趺多用于形容人走路遲緩、行動緩慢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做事拖拖拉拉,不積極主動。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描述一個人走路慢吞吞的樣子,或者形容一個人工作效率低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山趺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李逵負荊》中。故事中,李逵因打架而被追捕,他為了逃命,踩著山坡一樣的地面,行走緩慢,以此來躲避追兵。這個故事中的“山趺”一詞就是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山趺”的結構是“山”和“趺”兩個字,其中“山”表示山坡,指行走時腳下有山坡一樣的感覺;“趺”表示腳步,指行走的樣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走起路來真是山趺,一步一步的,慢得讓人著急。
2. 這個學生思維遲緩,學習進度總是山趺。
3. 他的工作效率太低了,總是山趺,影響了整個團隊的進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山趺”。可以想象一個人走路時腳下有山坡一樣的感覺,行走緩慢的樣子,從而形成對成語含義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查閱相關的成語詞典,了解更多與“山趺”相關的成語,拓寬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走路的樣子好像山趺一樣,一步一步地走得很慢。
2. 初中生:這個學生的動作笨拙,走起路來像山趺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3. 高中生:他的行動總是山趺,沒有積極性,導致工作進度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