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拙
基本解釋
中主與拙匠。指平庸的人。《韓非子·用人》:“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成語(Idiom):中拙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zh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辭拙劣,不善辭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拙是一個形容詞詞語,用來形容人的辭令不善、言辭拙劣。拙(zhuō)指的是拙劣、不靈巧,中(zhōng)則表示中等、一般。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的言辭不流利或不善辭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拙這個成語一般用來形容人的言辭不流利、拙劣或不善辭令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在演講、辯論或交流中表達能力有限,言辭不夠流暢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最初的意思是指文辭淺陋,不夠嫻熟。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形容人的言辭拙劣,不善辭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拙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中”表示中等、一般,而“拙”表示拙劣、不靈巧。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雖然內容豐富,但因為中拙,沒有打動觀眾。
2. 他在辯論中總是中拙,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拙這個成語與“中庸”相對比來記憶。中庸表示中等、適中的狀態,而中拙則表示言辭拙劣。通過對比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拙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中拙這個成語,可以學習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西游記》等,其中經常出現對人物言辭的描寫和評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口才中拙,常常說錯話。
2. 初中生:他雖然知識豐富,但因為中拙,無法向同學們清楚地解釋問題。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他因為中拙,沒能說服評委和觀眾。
希望這個關于“中拙”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