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rì xuē yuè juān ㄖㄧˋ ㄒㄩㄝ ㄩㄝˋ ㄐㄨㄢ日削月朘
一天天地損削縮減。《漢書·董仲舒傳》:“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窮。”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朘,謂轉褰踧也。” 宋 司馬光 《論衙前札子》:“故置鄉戶衙前以來,民益困乏,不敢營生。富者返不如貧,貧者不敢求富,日削月朘,有減無增。以此為富民之術,不亦疎乎!”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三月初三》:“近者各國王侯之權日削月朘。”亦作“ 日朘月削 ”、“ 日朘月減 ”。《新唐書·蕭至忠傳》:“夫官爵,公器也;恩倖,私惠也……若公器而私用之,則公義不行而勞人解體,私謁開而正言塞。日朘月削,卒見凋弊。” 宋 司馬光 《乞罷將官狀》:“又頃歲以來,自轉運使知州以下,白直及迎送之人,日朘月減,出入導從,大為蕭條。”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日削月朘
成語(Idiom):日削月朘
發音(Pronunciation):rì xuē yuè j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逐漸衰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日削月朘”由“日”、“削”、“月”和“朘”四個字組成。其中,“日”表示太陽,“削”表示逐漸減少,“月”表示月亮,“朘”表示逐漸消亡。整個成語形象地比喻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逐漸衰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事物的逐漸消亡和衰退的情況,可以用于各種環境,如描述自然界的變化、人事變遷、事業的興衰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晉書·王羲之傳》。據傳,晉朝的書法家王羲之曾經在家中寫字時,發現自己的畫筆上有一根頭發,便將這根頭發削去。后來,他又看到自己的書房里有一只螞蟻,便用手指削去了它。這一系列的削減行為使王羲之聯想到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消亡,于是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的結構是“日削月朘”,其中的“日”和“月”是象征性的表示太陽和月亮,而“削”和“朘”則表示逐漸減少和消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時間如梭,歲月如夢,一轉眼就到了中年,感嘆歲月如日削月朘。
2. 這家公司曾經輝煌一時,但由于管理不善,如今已經日削月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日削月朘”與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衰退聯系起來,想象太陽和月亮逐漸減少和消亡的過程,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時間、衰退和變化相關的成語,如“時過境遷”、“光陰似箭”等,以擴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夏天的冰淇淋會日削月朘,吃得太慢就會融化。
2. 初中生(14歲):我小時候喜歡的玩具如今已經日削月朘,都被我送給了弟弟。
3. 高中生(17歲):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音樂才華日削月朘,終于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