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舉
成語(Idiom):辟舉(bì jǔ)
發音(Pronunciation):bì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輔佐君主的重臣或高級官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辟舉源自《左傳·襄公十三年》:“古者天子有辟,諸侯有舉。”辟指天子所辟召的賢臣,舉指諸侯所舉薦的賢才。辟舉合稱,是指輔佐君主的高級官員或重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輔佐君主的賢臣或高級官員,也可用于形容在某個領域具有卓越能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史書之一,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在《左傳·襄公十三年》中,辟舉一詞首次出現,用于描述天子和諸侯選拔賢臣的制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辟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李白被唐太宗稱為“辟舉之士”,是他重用的賢臣之一。
2. 這位企業家在經濟領域具有卓越的才能,堪稱是當代的辟舉之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可以將“辟舉”聯想成一個輔佐君主的賢臣,形象化地想象成一個聰明智慧的官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政治、歷史相關的成語,如“左右逢源”、“出爾反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李華是我們班的辟舉,他在班級活動中總是能給大家很好的建議。
2. 初中生:老師評選了學校的辟舉,他們將在學校的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3. 高中生:歷史上有很多辟舉的故事,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