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
基本解釋
(1).關塞名。即 漢 五原 郡之 榆柳塞 。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 五原縣 。《漢書·匈奴傳下》:“ 呼韓邪單于 款 五原塞 ,愿朝三年正月。” 唐 賈至 《出塞曲》:“傳道 五原 烽火急,單于昨夜寇新 秦 。”
(2).地名合稱。在今 陜西省 。 唐 杜甫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詩:“五原空壁壘,八水散風濤。” 仇兆鰲 注引《長安志》:“ 長安 、 萬年 二縣之外,有 畢原 、 白鹿原 、 少陵原 、 高陽原 、 細柳原 ,謂之五原。”
(3).地名合稱。在今 寧夏 境內。 唐 駱賓王 《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詩:“促駕逾三水,長驅望五原。” 陳熙晉 注:“五原謂 龍游原 、 乞地千原 、 青嶺原 、 可嵐貞原 、 橫槽原也 。”
(4).指 唐 韓愈 《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毀》五文。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原》:“自 唐 韓愈 作‘五原’,而后人因之。”
成語(Idiom):五原
發音(Pronunciation):wǔ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五種基本元素或基本條件的合集,也可指事物的基礎或根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原源自《莊子·人間世》:“五原者,天地之紀也。”五原是指天地間的五種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成語“五原”比喻事物的基礎或根本,是構成事物的基本要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基礎、根本或基本條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五原”的起源尚未有確切的故事或典故,但其來源于《莊子》一書,體現了古代哲學對于事物構成的思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原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五”和“原”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部法律是保護人權的五原。
2. 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學習的五原。
3. 信任和尊重是夫妻關系的五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五原”的發音,將其與“五元”或“五元素”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五原相關的文化知識,如五行學說、五行相克等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學習的五原是讀書、做作業、聽老師講解、互相幫助和團結合作。
2. 初中生(13-15歲):學習的五原是基礎知識的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勤奮努力、積極思考和靈活運用。
3. 高中生(16-18歲):成功的五原是目標明確、堅持不懈、充分準備、勇于創新和團隊合作。
4. 大學生及成年人:職業發展的五原是專業技能、人際關系、自我管理、職業規劃和學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