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兵
基本解釋
三種兵器。指矛、戟、鉞。《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陳三鼓三兵。” 楊士勛 疏:“五兵者, 徐邈 云:‘矛在東,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按:天子五鼓為東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黃鼓。諸侯三鼓者去黑黃二鼓,則知三兵當去楯及弓矢。
成語(Idiom):三兵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b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軍隊的三個組成部分,即步兵、騎兵和炮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兵是指組成軍隊的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步兵、騎兵和炮兵。步兵是指以步行為主要方式進行作戰的軍隊,騎兵是指騎馬進行作戰的軍隊,炮兵是指使用火炮進行作戰的軍隊。三兵合力,共同協作,才能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兵常用于形容軍隊的整體力量和戰斗能力。也可用于比喻團結一致、協同合作的團隊或集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兵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中。在小說中,劉備為了對抗曹操的強大軍隊,積極組建了自己的軍隊,并將軍隊分為步兵、騎兵和炮兵三個部分,以提高作戰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兵的結構是由“三”和“兵”兩個字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支軍隊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可以說是一支真正的三兵合一的軍隊。
2. 在這個團隊中,我們要發揮出每個人的優勢,形成一個默契的三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兵”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組建軍隊的情節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步兵、騎兵和炮兵在軍事戰略中的作用和特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們學校的足球隊就像是一個三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務。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書上說,劉備的軍隊是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三兵。
3. 高中生(16-18歲):在軍事演習中,三兵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默契的配合才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