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駮
基本解釋
牛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汰侈》:“ 王君夫 ( 愷 )有牛,名八百里駮,常瑩其蹄角。 王武子 ( 濟 )語 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 君夫 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 武子 一起便破的,卻據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駿馬之稱。八百里,狀其善于奔馳。《晉書·王濟傳》作“駁”,古字同。后用為氣概豪邁的典實。 宋 蘇軾 《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 宋 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成語(Idiom):八百里駮(bā bǎi lǐ fú)
發音(Pronunciation):bā bǎi lǐ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爭論或爭執不休,糾纏不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八百里駮是由“八百里”和“駮”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八百里”表示距離遙遠,形容問題或爭論的紛繁復雜;“駮”是指爭辯、爭論。合在一起,八百里駮形容爭論或爭執無休止,糾纏不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八百里駮常用于形容爭論或爭執不休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兩個人或團體之間長時間、復雜而無法解決的爭議或爭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八百里駮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相傳,在古代有兩個國家之間有一條八百里長的狹窄河道,兩國因為河道的歸屬問題爭執不休,最終導致了長時間的戰爭。這個故事被后人用來形容紛繁復雜的問題或爭論,從而形成了成語八百里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八百里駮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八百里”表示距離遙遠,而“駮”表示爭辯、爭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已經變成了八百里駮,無法解決。
2. 這個項目的討論已經進行了好幾個月,變成了一場八百里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八百里駮。可以想象兩個國家之間的長達八百里的河道,因為歸屬問題而爭執不休,最終形成了八百里駮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爭論、糾紛相關的成語,如“爭鳴不休”、“爭議不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們班上的討論已經變成了一場八百里駮,老師都頭疼了。
2. 初中生(13-15歲):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問題已經變成了八百里駮,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解決。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問題已經變成了一場八百里駮,影響了項目的進展。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研究領域的問題已經變成了一場八百里駮,需要更多的討論和研究來解決。
希望以上關于“八百里駮”的學習指南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