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使
基本解釋
(1).節度使的省稱。 唐 李商隱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盜賊亭午起,問誰多窮民。節使殺亭吏,捕之恐無因。”《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原來 王節使 另是一個座船,他家小先到一日。”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后五代藩鎮之尊見于碑碣》:“碑文中於大 唐 文宗 、 宣宗 及上書皆空二格,于 清河公 亦空二格,于 隴西 令公則跳行書。蓋當時 河 朔之俗,知有節使不知有天子也。”
(2).持符節的使者。 唐 王維 《老將行》:“節使 三河 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清 姚鼐 《翁學士蘇米齋》詩:“披榛逢節使,摹石載舟還。”
成語(Idiom):節使(jié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儉、節約的行為,也可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節指節儉、節約,使指行為、行動。這個成語原本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中能夠節儉、節約的行為,后來逐漸擴展到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不貪圖享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使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節儉、節約的行為,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節使來表揚一個人的節儉行為,或者用來勸告別人要節制自己的欲望,不要過度追求享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二》中。故事中,齊國有一個官員叫孟嘗君,他非常節儉,不管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還是在官場上都非常節約。因為他的節儉行為,他被尊稱為“節使”。從此以后,節使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節儉行為和高尚品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使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過著節使的生活,從來不亂花錢。
2. 她不僅在物質上節使,而且在精神上也非常節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節使這個成語與節儉、節約的意義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生活中節約使用資源的形象,這樣就能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節約、節儉、節制等。也可以了解一些關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知識,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節使,不浪費食物。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從小做起,養成節使的好習慣。
3. 高中生:節使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省錢,還能提高我們的品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