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hān gōng dǎo zài ㄕㄢ ㄍㄨㄙ ㄉㄠˇ ㄗㄞˋ山公倒載(山公倒載)
謂醉酒后躺倒在車上。形容爛醉不醒。 唐 白居易 《酬裴相公題興化小池見招長句》詩:“ 山公 倒載無妨學, 范蠡 扁舟未要追。” 宋 辛棄疾 《定風波·大醉自諸葛溪亭歸》詞:“昨夜 山公 倒載歸,兒童應笑醉如泥。” 金 元好問 《與張杜飲》詩:“ 山公 倒載羣兒笑, 焦遂 高談四座驚。”參見“ 山簡醉 ”。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山公倒載
成語(Idiom):山公倒載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 gōng dǎo z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評價或看法完全相反,出現了顛倒的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山公倒載”源于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名叫山公的人,他非常貪婪,看到別人的財物就想占為己有。有一天,山公看到一位商人駕著一輛裝滿了財寶的馬車經過,他貪婪地想搶劫那輛馬車,但是商人非常機智,他故意倒轉馬車,使馬車的前后顛倒了過來。山公看到這個情景后,以為馬車裝滿了財寶,于是放棄了搶劫的念頭。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有時候對事物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需要思考和分析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山公倒載”來形容某些人或事物的評價出現了顛倒的情況。比如,當某個人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善良正直的,但實際上卻做了一些壞事時,我們可以說他“山公倒載”。又比如,當某個事物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有害的,但實際上卻帶來了好處時,我們也可以說它“山公倒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具體的來源和作者已經無從考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山公倒載”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的意思分別是山(mountain)、公(man)、倒(reverse)、載(load)。這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容易記憶和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實際上卻是“山公倒載”,心術不正。
2. 這個電影被很多人認為是垃圾,但實際上卻獲得了很高的票房,真是“山公倒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故事情節和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山公看到倒轉的馬車后的驚訝表情,可以幫助記憶“山公倒載”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的成語和故事,可以拓展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或者參加相關的文化活動來深入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誠實守信,不要像山公倒載一樣心術不正。
2. 初中生: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善,但實際上卻是山公倒載,不可信任。
3. 高中生:在社會上,有些人利用權力謀取私利,完全是山公倒載的行為。
4. 大學生:在商業競爭中,有些企業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這是山公倒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