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動
基本解釋
指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初期三次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 毛澤東 《三大運動的偉大勝利》:“由于上述三大運動已經取得的勝利,由于各級人民政府和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空前未有的統一。”
成語(Idiom):三大運動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dà yùnd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大運動是指中國現代史上的三個重要運動,分別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和北伐戰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
五四運動:指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一系列愛國主義抗議活動,由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利益受到侵犯,引發了學生及市民的大規模示威運動。這場運動標志著中國民主革命的開始,對中國現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文化運動:指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一場文化革命,旨在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和民主化。該運動倡導科學、民主、自由的思想,提倡新文化,反對舊傳統,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北伐戰爭:指發生在1926年至1928年的中國國共合作的一次軍事行動,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統一中國。這場戰爭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合作的重要里程碑,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大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可以用來描述中國近代歷史中的重要事件或變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大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沒有特定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大運動是一個由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并且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革命的起點。
2. 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北伐戰爭為中國的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每個運動與其具體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以及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影響,來幫助記憶三大運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每個運動的具體歷史背景、相關人物和事件,以及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五四運動是中國的一次愛國運動。
2. 初中生(13-15歲):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的文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3. 高中生(16-18歲):北伐戰爭是中國國共合作的重要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