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性
基本解釋
人的天賦本性。《禮記·王制》:“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荀子·大略》:“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淮南子·泰族訓》:“圣人治天下,非易民性也。”《藝文類聚》卷五二引 漢 王粲 《儒吏論》:“是以博陳其教,輔和民性,達其所壅,祛其所蔽。”
民性(mín xìng)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固有的、與生俱來的性格、品質和本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性是指人們天生具備的性格、品質和本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點。它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與個體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文化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性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和本性。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思維方式、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性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中:“民性至矣。自君之亂也,民始悔之。”這句話意思是說,人民的性情是至善的,只是在君主的錯誤統治下,人民才會悔過自新。這句話意味著人民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被扭曲。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性是一個名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民性溫和善良,深受大家的喜愛。
2. 這個民族的民性十分勇敢,從古至今都以勇敢著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民性與“人的本性”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詞語的含義。同時,可以結合例句進行記憶,加深對該詞語的理解和運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上有關“民性”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以及相關的成語和俗語。也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來深入理解和運用該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是個有禮貌的孩子,他的民性很好。
2. 小學生:我的同桌很友好,我們的民性很相似。
3. 初中生:他的民性堅韌不拔,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堅持下去。
4. 高中生:這個國家的民性勇敢無畏,為了自由和民主一直奮斗。
5.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可以發展自己的民性,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