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
基本解釋
◎ 正義 zhèngyì
(1) [justice]∶公正的、正當的道理
主持正義
(2) [exact implication]∶正確的含義,古時多用做書名,如《五經正義》
(3) [just]∶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
正義的戰爭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公正的道理) justice
2.(公正的) just; righteous
3.(正當的或正確的意義) (of a language or writing) proper [correct] sense
詳細解釋
(1).公正的、正當的道理。《韓詩外傳》卷五:“耳不聞學,行無正義。”《史記·游俠列傳》:“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朱德 《過圖門江懷朝戰》詩:“奮起援 朝 倡正義,雄師百萬復 開州 。”
(2).正確的或本來的意義。 漢 桓譚 《抑訐重賞疏》:“屏羣小之曲説,述五經之正義。”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覽盈虛之正義,知頑素之迷惑。” 清 范家相 《三家詩拾遺·韓詩》:“《齊詩》 匡衡 一疏,似與 魯 説不同,而《詩》之正義,亦未明辨以晳。” 魯迅 《集外集·<癡華鬘>題記》:“出離界域,內外洞然,智者所見,蓋不惟佛説正義而已矣。”
(3).公道正直;正確合理。 漢 王符 《潛夫論·潛嘆》:“是以 范武 歸 晉 而國姦逃, 華元 反朝而 魚氏 亡。故正義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之。” 毛澤東 《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是任何敵人都攻不破的。”
(4).舊時指經史的注疏。如 唐 代 孔穎達 等有《五經正義》, 張守節 有《史記正義》。
成語(Idiom):正義凜然(zhèng yì lǐn rán)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yì lǐn r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堅守正義、不畏強權、勇敢無畏的精神風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義凜然形容一個人在面對不公正、不道德的行為時,能夠堅守正義、秉公執法,毫不畏懼,表現出威嚴和莊重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公正的法官、堅定的律師、正直的人士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義凜然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十三年》中。故事講述了莊公問左師:“賢者之士,其貴顏色與?”左師回答:“正色而已矣。”這里的“正色”指的就是正義凜然的精神風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副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不公正的待遇,他正義凜然地為自己辯護。
2. 這位法官一直以來都以正義凜然的態度審理每一個案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正義凜然”這個成語與堅定信念、勇敢無畏的形象聯想在一起,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正義的重視,以及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正義凜然的老師讓我們懂得了做人要誠實守信。
2. 初中生(13-15歲):我希望長大后能成為一個正義凜然的警察,保護人民的安全。
3. 高中生(16-18歲):正義凜然的人應該勇敢站出來,為社會不公之事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