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蜺
基本解釋
伸頸昂首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虵蟉虯而遶榱;白鹿孑蜺於欂櫨,蟠螭宛轉而承楣。” 李善 注:“孑蜺,延首之貌。” 李周翰 注:“孑蜺,延首也。言柱頭及斗上皆畫為白鹿而延首也。”
成語(Idiom):孑蜺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n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孤單、孤立無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孑蜺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孑”意為孤單、獨自,而“蜺”指的是一種鳥類,又稱為孤雌鳥。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處于孤獨無助的境地,沒有依靠和支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孑蜺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情境中感到孤獨、無助、無人理解或無人支持的狀態。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團隊中被排斥、被孤立,或者在困境中沒有任何幫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孑蜺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鳥類,被稱為孑蜺鳥。據傳說,孑蜺鳥是一種只有雌性沒有雄性的鳥,因此它們無法繁衍后代。這導致孑蜺鳥在動物界中處于孤獨無助的境地,沒有伴侶和后代。后來,人們將孑蜺鳥的形象引申為一個人在生活中感到孤獨無助的狀態,形成了成語“孑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說文解字》中解釋“孑”為“獨也”,“蜺”為一種鳥名。成語結構為“孑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新學校里,小明感到自己像個孑蜺,沒有朋友和支持。
2. 這個項目的負責人被其他團隊成員排擠,感到自己孑蜺一般,無法推進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孑蜺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孤單的小鳥在樹林中飛翔,沒有伴侶和家人的陪伴,它就像一個孑蜺一樣,感到孤獨無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有趣的成語,了解它們的起源和用法。成語是漢語中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通過學習成語,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今天在操場上沒有小伙伴一起玩,感覺自己像個孑蜺。
2. 初中生:轉學到一所新學校后,我感到自己像個孑蜺,沒有朋友和支持。
3. 高中生:在班級里,我感到自己像個孑蜺,沒有被同學們接納和認同。
4. 大學生:獨自一人在異鄉求學,我感受到了孑蜺的孤單和無助。
5. 成年人:在工作中,如果沒有團隊的支持,一個人很容易變成孑蜺,無法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