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而不征
基本解釋
查問而不征稅。幾,通“ 譏 ”。《國語·齊語》:“通 齊國 之魚鹽于 東萊 ,使關市幾而不征,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 韋昭 注:“幾、幾異服、識異言也。征,稅也。”《荀子·王制》:“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 楊倞 注:“幾,呵察也。但呵察姦人而不征稅也。”
成語(Idiom):幾而不征
發音(Pronunciation):jǐ ér bù z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數量極少,幾乎沒有,無需征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幾:幾乎;而:表示轉折;不征:不征收。意思是指數量極少,幾乎沒有,無需征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數量非常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些稀有的事物或者難以得到的東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墨子·非儒墨》一書中。墨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田文的人,他非常善于節約,家中只有極少的財物,但是他從來不向國家繳納稅款。有一次,齊國的國君想要征收他的財物,但是當他查看田文的家時,發現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征收的東西。因此,田文以他幾乎沒有財物可征收的情況而聞名,后來就演變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幾而不征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形容詞“幾”、“而”、“不征”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原住民數量稀少,可以說是幾而不征。
2. 這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已經非常小了,可以說是幾而不征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的每個字的發音和含義都記憶起來,然后通過多次重復使用和練習來鞏固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數量和征收相關的成語,如“寥寥無幾”、“毫不費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的零花錢幾而不征,所以我只能買很少的糖果。
初中生:這個班級的優秀學生幾而不征,大家都非常努力。
高中生:這個城市的名人幾而不征,難得見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