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氣
成語(Idiom):膻氣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動物或植物身上散發出的刺鼻的氣味,也用來形容人身上的異味或臭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膻氣一詞最初用于描述動物尸體在腐爛過程中產生的惡臭,后來逐漸泛指任何刺鼻的氣味。在現代漢語中,膻氣也可以用來形容人身上散發的異味,尤其是指體味或口臭等不悅的氣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膻氣多用于形容氣味不好的場合,例如形容廁所、垃圾堆、動物尸體等散發出的臭味。也可以用來形容人體味、口臭等不悅的氣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秋水》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只鯉魚想要變成一條龍的故事。鯉魚通過苦練內功,終于變成了一條龍,但是由于身上仍然帶有鯉魚的膻氣,導致其他龍不愿意接納它。這個故事中的膻氣指的是鯉魚身上的異味,后來成為了形容人身上的異味或臭氣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垃圾堆散發出的膻氣讓人無法忍受。
2. 那個男生身上的膻氣太重了,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膻氣”與惡臭的味道聯系起來,想象一個散發著刺鼻氣味的動物尸體,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形容氣味的成語,例如“臭味相投”、“香消玉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媽媽,這個垃圾桶里有很多膻氣,我們要快點扔掉它。
2. 小學生:課室里有同學的腳臭氣,真的很膻氣,我們都不敢坐在他旁邊。
3. 初中生:盡管他穿得很整潔,但是他身上總是有一股膻氣,讓人很難接近他。
4. 高中生:飯堂的廁所總是有一股膻氣,讓人吃不下飯。
5. 大學生:在實習的時候,我曾經去過一個養豬場,那里的膻氣讓我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