嵚崟山
成語(Idiom):嵚崟山
發音(Pronunciation):qīng yín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山勢險峻,形容地勢險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嵚崟山”由兩個字組成,其中“嵚”(qīng)意為高峻,形容山勢高聳;“崟”(yín)意為險峻,形容山勢險要。整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山勢險峻的景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山勢險峻的地形,也可用于比喻形勢險要、困難重重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嵚崟山”出自《史記·卷三十五·越王勾踐世家》:“勾踐使人視之,曰:‘嵚崟之山,可以虧王者乎?’”故事中,越王勾踐在被吳國困擾的時候,派人前往吳國偵查情況。當看到吳國的山勢險峻時,勾踐的使者用“嵚崟山”形容山勢險峻,意味著吳國的地勢險要,難以攻破。后來,勾踐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成功推翻了吳國的統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城市周圍環繞著嵚崟山,地勢險峻,防守極為有利。
2. 這個項目的實施面臨著嵚崟山般的困難,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克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嵚崟山”與形容山勢險峻的景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高聳險峻的山脈,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山相關的成語,例如“山高水長”、“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一年級):山上有一座嵚崟山,很高很險哦!
2. 初中生(七年級):我們要攀登嵚崟山,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3. 高中生(十一年級):歷史上有很多嵚崟山般的困難,但只要堅持努力,就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