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舍法
基本解釋
宋神宗 時取士法,為 元豐 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學為外舍、內舍、上舍,別生員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入內舍繼而升上舍。最后按科舉考試法,分別規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職。在舍讀經為主,以濟當時科舉偏重文詞之不足。 紹圣 中,曾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 宣和 三年,詔罷此法。見《宋史·選舉志一》、《選舉志二》。《朱子語類》卷一○九:“莫説以前,只是 宣和 末年三舍法纔罷,學舍中無限好人才,如 胡邦衡 之類,是甚么樣有氣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壯,當時亦自煞有人。”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避史錄話》:“ 崇寧 立三舍法,雖崇經術,亦未嘗廢史。”
成語(Idiom):三舍法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è f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計算或衡量時,將小數點后第三位舍去,四舍五入,或者進一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舍法是一種常用的數學計算方法,用于處理小數點后的數字。根據這個法則,當小數點后第三位數字小于5時,舍去;大于等于5時,進一位;等于5時,舍去或進一位取決于具體的計算規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舍法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計算中,特別是在金融、統計、科學實驗等需要精確計算的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舍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計算方法。在古代,人們使用算盤進行計算,小數點的概念并不普遍存在。因此,當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時,人們會按照三舍法來處理小數點后的數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舍法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三”、“舍”、“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科學實驗中,我們需要遵循三舍法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2. 在金融行業,經常使用三舍法來進行精確的數據計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三舍法:
1. 將“三舍法”這個詞語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別記憶其中的漢字。
2. 將記憶的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故事或形象,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數學計算相關的成語,如“四舍五入”、“進一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學會了三舍法,現在可以更準確地計算小數了。
2. 初中生:老師教我們使用三舍法來處理統計數據,確保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3. 高中生:在物理實驗中,我們需要運用三舍法來計算測量數據,以獲得更精確的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