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鷀
鸕鷀(lú wēi)
發音(Pronunciation):lú wē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舉止狡猾,不可信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鸕鷀是一種水鳥,它的行為特點是善于隱蔽和偽裝,常常在水中潛伏,等待獵物靠近后才出擊。因此,成語“鸕鷀”比喻人的行為狡猾、虛偽,不可信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不誠實、虛偽,或者形容某個人的計謀陰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鸕鷀”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故事中,齊國的宣公派人去秦國求援,但是被秦國的宰相鴻門宴拒絕了。宣公回國后,他的臣子建議他再次派人去秦國求援,但是宣公卻稱:“鸕鷀不可得而食也。”意思是說,鸕鷀(指秦國宰相)是不可信任的,無法從他那里得到援助。后來,人們就用“鸕鷀”來形容人的行為不可信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表面很和善,但是背地里卻是個鸕鷀。
2. 這個人總是說一套做一套,真是個鸕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鸕鷀”聯想為水中的鳥類,它們潛伏在水下,隨時準備出擊。因此,鸕鷀成語比喻人的行為狡猾、虛偽,不可信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狐假虎威”、“狼心狗肺”等,來擴展對于人性的認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說自己沒偷我的鉛筆,但是我覺得他是個鸕鷀。
2. 初中生:班上有個同學表面看起來很友好,但是背地里卻是個鸕鷀。
3. 高中生:政客們常常在選舉時說一套做一套,真是一群鸕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