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內
基本解釋
亦作“ 開納 ”。使開悟接受。《荀子·榮辱》:“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見之耳……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 漢 劉向 《列女傳·魯季敬姜》:“推而往引而來者,綜也。綜可以為開內之師主。”《新唐書·段平仲傳》:“羣臣畏帝苛察,無敢言。 平仲 常曰:‘上聰明神武,但臣下畏怯,自為循默耳。使我一日得召見,宜大有開納。’”
成語(Idiom):開內
發音(Pronunciation):kāi n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內心或思想逐漸展開、表露出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開內一詞形象地比喻人的內心或思想逐漸展開、表露出來。通常用來形容人坦率、直率,不藏私、不做作的心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開內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在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感時,毫不保留地將內心所想、所感表露出來的情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作中的溝通以及文學作品等各種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衛瓘傳》記載了一個與開內成語有關的故事。晉朝時期,衛瓘是一個心機深重、善于隱藏自己真實想法的人。有一次,衛瓘參加宴會,被人問及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他卻反問對方:“你說你自己的看法。”這種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讓對方先表露自己內心想法的做法,引起了眾人的不滿。后來,人們用“開內”來形容那些坦率、直率的人,以對比衛瓘的做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向開內,說話直來直去。
2. 她是個開內的人,從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
3. 在工作中,老板希望員工之間能夠更加開內,積極交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廣闊的大門前,將大門推開,內心的思想和情感也隨之展開,表露出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表達內心思想相關的成語,如“心直口快”、“直言不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喜歡跟開內的同學玩,因為他們說話都很直接。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鼓勵我們在班會上開內,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
3. 高中生(16-18歲):在大家相互開內的討論中,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觀點。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論文寫作中,我們需要通過開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研究觀點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