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裳
基本解釋
用毛皮做衣裳。 明 楊慎 《兵備姜公去思記》:“今吾爾撫,悉令爾盜為民,皮裳菜食,任爾生息。”
成語(Idiom):皮裳(pí cháng)
發音(Pronunciation):pí ch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外表看起來很有能力或很厲害,但實際上內在能力不足或表現不佳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皮裳”源自于古代的軍事用語,用來形容士兵身上穿的皮甲或皮衣。在戰場上,穿著皮裳的士兵外表看起來威風凜凜,給人一種強大的感覺,但實際上皮裳并不能提供足夠的防護,容易被敵人攻破。因此,“皮裳”在成語中的含義指的是外表看起來很有能力或很厲害,但實際上內在能力不足或表現不佳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那些表面功夫很大,但實際上能力不足的人,或者用來自嘲自己實際能力不強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成語“皮裳”的具體故事起源暫無明確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看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只是個皮裳,什么都做不好。
2. 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他只是個皮裳而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皮裳”與“外表威風凜凜,內在能力不足”相聯系,形象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與成語“皮裳”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故事,以及其他與外表欺騙、內在實力不足相關的成語,如“畫餅充饑”、“紙上談兵”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看起來很厲害,但其實只是個皮裳,我不怕他。
2. 初中生:那個同學總是穿著時髦,但考試成績卻很差,真是個皮裳。
3. 高中生:有些政治家表面上很有能力,但實際上卻只是個皮裳,沒有真正為人民做好事。
希望以上關于“皮裳”的學習指南能夠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