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氣
基本解釋
(1).古代歷法以太陽歷二十四氣配陰歷十二月,陰歷每月二氣:在月初的叫節氣,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逸周書·周月》:“閏無中氣,斗指兩辰之間。” 南朝 宋 鮑照 《征北世子誕育上表》:“伏承王子,以中氣正月,鐘靈納和。” 唐 白居易 《酬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示兼呈夢得》:“七月中氣后,金與火交爭。”
(2).中和之氣。 唐 白居易 《中和節頌》:“吉辰伊何,號為中和。和維大和,中維大中。以暢中氣,以播和風。” 唐 皎然 《答鄭方回》詩:“高秋日月清,中氣天地正。” 清 張岱 《陶庵夢憶·孔林》:“享殿正對 伯魚 墓,圣人葬其子得中氣。”
(3).中醫名詞。指中焦脾胃運轉機能的原動力。對食物的消化、身體的營養有重要作用。《靈樞經·口問》:“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中》:“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
(4).指丹田之氣。 清 張裕釗 《答吳摯甫書》:“閣下謂苦中氣弱,諷誦久則氣不足載其辭。”《老殘游記》第二回:“仗著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她的嗓子有點悶,可是很有中氣。”
英文翻譯
1.{中醫} qi of middle-jiao energy
成語(Idiom):中氣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身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氣是由“中”和“氣”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中”表示身體健康,指人體內各種功能得到正常發揮;“氣”表示精神狀態良好,指人精神飽滿,有活力。因此,“中氣”一詞形容人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中氣”來形容身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的人。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的朋友時,我們可以說他“中氣十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中氣”最早出現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故事講述了管晏在秦朝時,為了逃避兵役,裝病躺在床上。當時,有人來探望他,看到他躺在床上,卻精神飽滿,活力十足,就說他“中氣十足”。從此,“中氣”就成為形容人體健康、精神狀態良好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中”和“氣”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每天鍛煉身體,所以一直保持著中氣十足的狀態。
2. 她工作努力,生活有規律,所以看起來總是中氣十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中氣”與健康、精神狀態良好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身體健康、精神飽滿的人,他的整個身體都充滿了中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健康、精神狀態相關的成語,如“精神煥發”、“神采奕奕”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早上都會運動,所以我很中氣。
2. 初中生:為了保持中氣十足的狀態,我每天都要早睡早起。
3. 高中生:考試前,我會注重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中氣十足,以應對挑戰。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注重身體健康,保持中氣十足,以應對繁忙的學習和生活。
5. 成年人:工作壓力大,但只要保持中氣十足,就能充滿活力地應對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