訐難
基本解釋
詰難,論辯。訐,用同“ 詰 ”。 易宗夔 《新世說·言語》:“ 龔璱人 名振都下,朝貴倒屣交迎,而口若縣河,每及當世事,縱橫陳説,四座皆喑,與之訐難,鮮不挫者。”
成語(Idiom):訐難(jié nán)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n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揭發他人的隱私或過錯,使其陷入困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訐難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訐”意為揭發,曝光,而“難”則指困難,困境。訐難的意思是揭發他人的隱私或過錯,使其陷入困境。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通過公開或私下的方式揭發他人的不法行為,使其受到懲罰或遭受損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訐難這個成語多用于貶義的語境中,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故意揭發他人的私事或過錯,以達到誹謗、陷害或報復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訐難來描述某人利用別人的隱私來攻擊對方,或者披露他人的不法行為以便曝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訐難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做子罕的人,他因為得罪了楚王而被流放到了齊國。子罕非常想要回到楚國,于是他找到了楚國的一位官員,并故意泄露了一些楚國的機密情報。這樣一來,楚國的機密就被齊國知曉了,楚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威脅。最終,子罕的訐難行為被楚國揭發,他被判處死刑。這個故事成為了訐難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訐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利用別人的隱私訐難對方,這種行為是非常不道德的。
2. 這個政治家總是利用他人的過錯來訐難對手,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訐難”與“揭發他人的隱私或過錯”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另外,可以使用與訐難相關的故事或場景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訐難文化和相關的故事,以及其他與揭發、陷害相關的成語,如“揭竿而起”、“爾虞我詐”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之間的爭執導致了一場訐難。
2. 初中生:他被指控訐難了一個同學,結果被學校開除了。
3. 高中生:這個政治家經常利用訐難來打擊對手。
4. 大學生:他通過訐難揭發了一個公司內部的腐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