訐奏
基本解釋
告訐上奏。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沉簡庵詞翰品行》:“嘗有 季訓導 者,介先生之友求草書,且欲識姓名。先生忽有思曰:‘得非曩訐奏有司者耶?’遽卻之。” 清 顧炎武 《<萊州任氏族譜>序》:“謂其齊民之術有三:一曰逋稅,二曰刼殺,三曰訐奏。”一本作“ 訐訟 ”。 清 戴璐 《藤陰雜記》卷二:“又傳 黃 以知縣行取入都,以詩稿、土宜送 趙 。答刺:‘士宜拜登,大稿璧謝。’因之挾嫌訐奏。”
成語(Idiom):訐奏(jié zòu)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z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揭發他人的過失或錯誤,進行揭發和檢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訐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訐”意為揭發、檢舉,而“奏”意為報告、上奏。訐奏的基本含義是指揭發他人的過失或錯誤,進行揭發和檢舉。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人們通過書信、奏章等方式向上級報告或揭發他人的錯誤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訐奏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揭發他人過失或錯誤的行為。它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如工作環境、學校、社會等。比如,當你發現同事在工作中存在不正當行為時,你可以使用訐奏這個成語來形容你向上級揭發他的行為。另外,訐奏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揭發社會不公平和不正義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訐奏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場。在古代,官員們常常通過書信和奏章向上級報告或揭發他人的錯誤行為。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故事。故事中,魏其武安侯魏其武被指控貪污受賄,他的部下訐奏了他的罪行,最終他被罷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訐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訐”和“奏”分別表示揭發和報告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通過訐奏將那個貪官揭發了出來。
2. 這封奏章是他對上級進行訐奏的證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訐奏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訐”和“奏”兩個字形象化。你可以想象一個人(訐)拿著一封信(奏),向上級揭發他人的錯誤。這樣的形象化記憶可以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有興趣學習更多關于成語的知識,你可以閱讀成語詞典或參加成語故事的講解課程。這些資源可以幫助你更全面地了解成語的起源、用法和故事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訐奏了那個作弊的同學,讓老師知道了他的行為。
2. 初中生:他們通過訐奏將那個欺負同學的人揭發了出來。
3. 高中生:他們通過訐奏將那個學校領導的貪污行為揭發了出來。
4. 大學生:他們通過訐奏將那個教授的學術不端行為揭發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