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
基本解釋
(1).遜讓于有德之人。語本《書·舜典》:“ 舜 讓于德,弗嗣。” 蔡沉 集傳:“讓于有德之人也。” 北周 庾信 《為晉陽公進玉律秤尺斗升表》:“白環表讓德之符,玄珪告成功之瑞。” 倪璠 注引《帝王世紀》:“ 西王母 慕 舜 之德,來獻白環。”
(2).將自己的德行歸功于他人。《禮記·祭義》:“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
(3).謙讓的品德。《魏書·崔光韶傳》:“屬逢 唐 朝,恥無讓德。”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 夔龍 之美事,及再三為大眾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爭焉。”
成語(Idiom):讓德
發音(Pronunciation):ràng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德行為依歸,以仁愛之心待人處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讓德是由“讓”和“德”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讓”意為讓步、退讓,表示為了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主動退讓;“德”指的是道德、品德,即指以道德準則為依歸。讓德強調要以仁愛之心待人處事,主動退讓,不計較個人得失,尊重他人權益,追求和諧共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讓德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教育引導、家庭教育和社交場合中。在教育引導方面,可以用來教育學生要寬容待人,學會退讓;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用來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學會分享;在社交場合中,可以用來提醒人們要以和善、友好的態度對待他人,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讓德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據說,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梁惠王曾經對孟子說:“我有一種德行,叫‘讓’。”孟子回答道:“貴國之‘讓’,非所謂‘讓’也。夫‘讓’者,讓于有道;‘有道’者,仁也。”這段對話表明了讓德的真正含義是要以仁愛之心待人處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讓 + Object + 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讓德讓利,與同事們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2. 孩子們通過讓德的行為,展現了他們的友愛和寬容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記憶讓德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道德的引導下,主動退讓,以仁愛之心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場景,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讓德相關的其他成語或詞語,例如“讓步”、“退讓”、“道德”等,以加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們應該讓德,不欺負弱小的同學。
初中生:在團隊合作中,我們要互相讓德,共同完成任務。
高中生:在社會交往中,我們要以德待人,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