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實際上人的品質或性情是在社會環境影響和教育下形成的。
[構成]
偏正式:天〔性
[同音]
天幸
近義詞
天分、本性、個性、性情、性子、性格、天稟、天賦、資質、天資、天才、稟賦、賦性
英文翻譯
1.natural instincts; nature
詳細解釋
◎ 天性 tiānxìng
(1) [innate quality;nature]∶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
(2) [fate;God's will]∶天命
(1).猶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運。《書·西伯戡黎》:“不虞天性。” 孔穎達 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 南朝 宋 謝靈運 《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貧富豈相譏。” 唐 杜甫 《清明》詩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2).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孟子·盡心上》:“形色,天性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為人,天性剛戾自用。”《水滸傳》第八一回:“ 燕青 道:‘小人天性不能飲酒。’”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個老實人面前,我是已盡自己的殘酷天性去磨折了他。”
天性(Tiānxìng)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本性、天賦的性格特點和傾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天性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本性和天賦的性格特點和傾向。它是指一個人固有的、不易改變的天賦性格和傾向,與個人的環境和教育無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本性、性格特點以及行為傾向。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人天生的性情和品質,也可以用來指代某種自然的本能或傾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天性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章中,原文為:“人之天性,仁義禮智信。”這句話強調了人的天性應該追求仁義禮智信,即人性的本質應該具備仁愛之心、道義之行、守禮之節、智慧之思和誠信之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天性是一個名詞,由“天”和“性”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天性善良,從小就樂于助人。
2. 她的天性敏感,對細節特別注意。
3. 他的天性使他適合從事藝術創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天性”分解為“天”和“性”兩個字來記憶。天表示天賦、自然,性表示性格、傾向。同時,可以將天性與人的本性和天賦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性格迥異”、“天賦異稟”等,以擴展對天性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喜歡和同學一起玩耍。
2. 初中生:她的天性沉穩,從小就很有領導才能。
3. 高中生:他的天性使他對科學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4. 大學生:每個人的天性都不同,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個性。
5. 成人:了解自己的天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優勢和克服自己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