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訛
基本解釋
訂正文字謬誤。 清 王夫之 《仿昭代諸家體·王太史衡<春賞>》詩:“銀箋疏寄催花句,卻為情深未訂訛。” 清 吳錫麒 《移居用樊榭集中韻》之三:“三豕訂訛求善本,一鴟修贄借鄰家。” 清 顧公燮 《丹午筆記·柳如是》:“寫青山,臨墨妙,考異訂訛,間以調謔,如 李易安 在 趙德甫 家故事。”
訂譌:訂正文字謬誤。 清 韓慧基 《重校<黃文獻公詩文集>序》:“雖再經修校,而字多漫漶,且多三豕之誤,於是因其舊而訂譌補缺。” 清 黃景仁 《題翁覃溪所藏宋槧施注蘇詩原本》詩:“ 查 田 謾説能訂譌,但存其舊不猶愈。”
成語(Idiom):訂訛(dìng é)
發音(Pronunciation):dìng 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為了圖謀私利而故意訂立欺詐的合同或協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訂訛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訂”指簽訂合同,而“訛”則指欺詐行為。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出于私利而故意簽訂欺詐合同或協議的行為。它強調了欺詐行為的惡劣性質和不道德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批評和警示那些以欺詐手段謀取私利的人。它可以用于諷刺和批評商業、法律等領域中的不誠實行為。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形容個人之間的欺騙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訂訛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錄。然而,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業交易中存在的欺詐行為。在古代,一些商人為了謀取私利,常常會簽訂虛假的合同或協議來欺騙對方。這種行為被視為不道德和不公平,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訂訛”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訂”是動詞,表示簽訂合同;“訛”是名詞,表示欺詐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以訂訛的手段騙取了大量投資者的資金。
2. 他們為了謀取私利,采用了訂訛的方式來欺騙合作伙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憶這個成語,可以將“訂”字與簽訂合同的意義聯系起來,而“訛”字則與欺騙行為聯系起來。可以通過將這兩個字連起來,形象地想象為一個人在簽訂合同的同時,暗中進行欺騙的行為,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例如“訛詐”、“詐騙”等,這些成語都與欺詐行為相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為了贏得比賽,使用了訂訛的方法。
2. 初中生:這家公司以訂訛的手段騙取了客戶的信任。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訂訛行為。
4. 大學生:在商業交易中,訂訛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