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命
基本解釋
(1). 周 代的官爵分為九個等級,稱九命。上公九命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們的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等,各按等級作具體規(guī)定。見《周禮·春官·典命》、《禮記·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級亦稱九命。《大戴禮記·朝事》:“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后明九命之賞以勸之。” 孔廣森 補注:“九命之賞者,加九錫命作方伯。”《漢書·王莽傳上》:“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賞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則有九錫登等之寵。”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宗臣有勛勞為上公,國所宗者也。《周禮》‘上公九命’。九命九賜也。” 清 唐孫華 《秣陵太守行》:“太守去官名益高,三褫榮逾錫九命。”
(2). 北周 官秩的等級。 宇文泰 為 魏 太師時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為九命,第九品為一命。每命又分為二級。見《周書·文帝紀下》、《周書·盧辯傳》。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志銘》:“天河開國,分畿置政,地有十城,人居九命。”
成語(Idiom):九命
發(fā)音(Pronunciation):jiǔ m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個人遭遇到多次危險,但都能幸免于難,好像擁有九條命一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命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貓有九條命的說法。貓被認為是神秘而靈活的動物,它們有著非凡的生存能力,能夠在危險中逃脫。因此,人們常用九命來形容一個人在面臨危險時能夠幸免于難,表達其逃過一次又一次的險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命常用于形容那些經(jīng)歷了多次危險卻都能逃生的人。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幸運的人,或者形容一個經(jīng)歷了多次生死考驗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命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相傳,貓是一只非常神奇的動物,它們有九條命,可以在危險中幸存下來。這個傳說源于古代人們對貓的觀察,發(fā)現(xiàn)貓在逃避危險時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靈活性和生存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車禍中幸免于難,真是有九命啊!
2. 這只貓從樓上掉下來竟然毫發(fā)無損,真是有九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貓有九條命的傳說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貓在面臨危險時能夠幸存下來,這樣就能夠聯(lián)想到九命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貓的神話故事,以及其他與貓相關的成語和民間傳說。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貓咪跳下樓梯的時候沒有受傷,好像有九命一樣。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摔倒了,但是沒有受傷,真是有九命啊!
3. 高中生:這個運動員曾經(jīng)在多次事故中幸免于難,好像擁有九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