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尸
基本解釋
道家稱在人體內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過惡。《漢武帝內傳》:“三尸狡亂,玄白失時。”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三尸一日三朝:上尸 青姑 ,伐人眼;中尸 白姑 ,伐人五臟;下尸血姑,伐人胃命。”《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這 春梅 不聽便罷,聽了三尸神暴跳,五臟氣沖天。” 清 西厓 《談徵·事部·三尸神》:“修真家言身中有三尸神,常以庚申日將本人罪過奏聞上帝,減其祿命。上尸名 彭倨 ,次名 彭質 ,下名 彭矯 。每遇庚申日,徹夜不臥,守之至曉,則三尸不得上奏。余想此身本空洞洞地,安得有三尸在內?蓋彭字之義,字書一訓作近,而倨傲之性,質見之性、矯戾之性,人人有之……其所謂守庚申者,正欲人斷除此三種性情,方可入道也。”
英文翻譯
1.【醫】three pathogenic factors
成語(Idiom):三尸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死后,靈魂分為三個部分,即三個尸體。比喻人死后的不滅之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尸是古代中國人對人死后靈魂的一種想象。認為人死后,靈魂會分為三個部分,即三個尸體,分別為本尸、肉尸和冥尸。本尸是指人的本體,肉尸是指人的肉體,冥尸是指人的靈魂。成語“三尸”比喻人死后的不滅之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三尸”通常用于形容人死后的靈魂或不朽之魂。可以用來描述人的精神、意志或者靈魂的永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三尸”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道教信仰。道教認為人死后,靈魂會分為三個尸體,分別承載著人的本體、肉體和靈魂。這種觀念在民間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事跡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他的精神是三尸不朽的。
2. 雖然他已經去世多年,但他的影響力仍然存在,他的靈魂是三尸不滅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尸”與“不朽的靈魂”聯系起來,想象人死后的靈魂分為三個尸體,永遠不朽。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道教信仰和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可以深入了解成語“三尸”的來源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相信好人的三尸會永遠不滅。
2. 初中生:他的精神將成為我們努力奮斗的榜樣,他的三尸將永遠指引我們前行。
3. 高中生:無論遭遇多少挫折和困難,我都要堅持下去,因為我相信三尸不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