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
成語(Idiom):伯夷
發音(Pronunciation):bó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遵循道義原則,舍棄權力和利益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伯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人之一,他們是夏朝的貴族后裔,但他們不愿意為了權力和利益而背離道義。伯夷和叔齊一起被父親放逐到了大野之中,他們寧愿吃樹皮而不愿吃人肉,堅守道義,被后人稱為“伯夷叔齊”。成語“伯夷”就是以伯夷為代表,形容一個人舍棄權力和利益,堅守道義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權力和利益的誘惑時,能夠堅守道義原則,不為所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伯夷的故事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和歷史記載,最早見于《史記·夏本紀》。伯夷和叔齊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名詞“伯夷”作為主語,沒有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臨貪污的機會時,表現得像個伯夷一樣,毫不動搖地拒絕了。
2. 這位領導能夠堅守原則,不為權力和利益所動,真是一個伯夷式的人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伯夷的故事與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伯夷和叔齊在大野之中堅守道義的場景,加深對成語含義的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以及其他與道德、倫理相關的成語,如“義薄云天”、“忠誠不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在考試中發現別人作弊,選擇舉報,表現得像個伯夷一樣堅守道義。
2. 初中生(13-15歲):在面對班級的權力斗爭時,他選擇退讓,不為權力所動,展現出伯夷的風范。
3. 高中生(16-18歲):他在面對大學錄取的機會時,選擇了放棄,因為他覺得那所大學的教育理念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符,他是一個現代的伯夷。
4. 大學生及以上:在職場中,他始終堅持做正確的事情,不為個人利益而背離自己的原則,被同事們稱為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