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俳
成語(Idiom):罪俳 (zuì pái)
發音(Pronunciation):zuì p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自作自受,自找麻煩或自投羅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罪俳是由“罪”和“俳”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罪指犯罪、過錯,俳指自愿、自己。罪俳合在一起表示自作自受,自找麻煩或自投羅網的意思。形容一個人因為自己的行為或決策而遭受到應有的懲罰或不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因為自己的過錯或愚蠢行為而遭受到不好的結果。可以用來提醒他人要謹慎行事,避免自作自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罪俳的具體故事起源目前尚無確切記載。但這個成語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因此成為了流傳下來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罪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卻還是做了,結果罪俳,不值得同情。
2.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會后悔的,那時候罪俳,別怪別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罪俳與自作自受、自找麻煩等類似的詞語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陷入困境,從而引起對罪俳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罪俳意思相近的成語,如自食其果、自取滅亡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玩游戲不聽爸爸媽媽的話,結果電腦壞了,他罪俳。
2. 初中生:我告訴他不要去參加那個聚會,他不聽,結果被抓了,真是罪俳。
3. 高中生:他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了,現在已經被開除了,他真是罪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