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足
成語(Idiom):蹇足
發音(Pronunciation):jiǎn z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蹇足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行走困難、腳步遲緩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蹇足由兩個漢字組成,蹇意為行走困難,足意為腳步。蹇足形容一個人行走時腳步艱難,走得很慢,也可以表示一個人行動遲緩,缺乏靈活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蹇足常用于形容身體不適、行動不便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事物的發展緩慢、進展不順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蹇足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三十年》。傳說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叫鄭康成的人,他的腳步非常遲緩,行走困難。他的行動緩慢而且不靈活,因此人們用“蹇足”來形容他。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行走困難、腳步遲緩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蹇足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腿腳不便,走起路來總是蹇足。
2. 由于資金短缺,公司的發展一直蹇足不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蹇足與行走困難、腳步遲緩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蹇足相關的成語,如蹇驢技窮、蹇視眛聽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奶奶腿腳不好,走起路來總是蹇足。
2. 初中生:因為天氣太熱,他在球場上蹇足地跑著。
3. 高中生:這個項目的推進一直蹇足不前,需要加大投入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