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啼濕哭
成語(Idiom):乾啼濕哭(qián tí shī kū)
發音(Pronunciation):qián tí shī k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傷心到極點,哭得非常傷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乾,指干燥;啼,指哭聲;濕,指潮濕;哭,指哭泣。乾啼濕哭形容傷心到極點,哭得非常傷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因為失去親人、朋友或者其他重要事情而感到極度傷心,哭得非常悲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乾啼濕哭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故事中,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慘敗,被秦軍圍困在垓下。當他得知項伯被俘后,非常傷心,哭得非常悲痛。這個故事中的乾啼濕哭成語,形象地描繪了項羽當時的悲痛心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乾啼濕哭的結構是“形容詞+動詞”,表示某人哭得非常悲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小明聽說他的好朋友要搬走了,他乾啼濕哭地告別了他。
2. 她聽到父母去世的消息,乾啼濕哭了一整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乾啼濕哭”拆分為“乾”、“啼”、“濕”、“哭”,并與對應的含義聯系起來記憶。例如,想象一個人在干燥的地方哭泣,眼淚一滴滴落下,濕潤了眼睛和臉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悲傷、哭泣相關的成語,如“泣不成聲”、“悲痛欲絕”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小狗被欺負了,它乾啼濕哭地叫了起來。
2. 初中生:考試成績出來后,我乾啼濕哭地回家了,因為我考得很差。
3. 高中生:聽到家里發生的意外事故,我乾啼濕哭地向老師請假回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