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牌
成語(Idiom):靶牌
發音(Pronunciation):bǎ p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被人攻擊、批評的對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靶牌是指射擊訓練中用來作為目標的牌子,成語中引申為被人攻擊、批評的對象。比喻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成為批評的對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描述某個人或團體成為別人攻擊、批評的對象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靶牌”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的《李逵負荊》故事中。故事中,李逵是個性格直爽、豪爽的人,但他說話不經思考,經常得罪人。一次,李逵在酒樓上與人爭吵,被人打了一頓。他的好友張順勸他說:“你這樣無故得罪人,就像是一個靶子,人人都能射中你?!睆拇耍藗兙陀谩鞍信啤眮硇稳莩蔀楣簟⑴u的對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觀點總是與眾不同,因此經常成為別人的靶牌。
2. 這個政治家在演講中說了一些不受歡迎的話,立刻成為了媒體的靶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靶牌”與成為攻擊的對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站在射擊場上的靶子上,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從而記住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眾矢之的”、“替罪羊”等,可以擴展對成為攻擊、批評對象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班級里經常被同學們當作靶牌,被捉弄。
中學生:在學校里,一些學生成為了欺凌的靶牌,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幫助。
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一些人因為自己的觀點成為了網絡暴力的靶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