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懲
基本解釋
表示懲戒。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奏黜寺丞馮必政》:“ 南京 寺丞 馮必政 邪妄,進身不繇其道,當黜以示懲。”
成語(Idiom):示懲(shì chéng)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示威并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示懲是指通過示威行為來懲罰某人或某個團體,以達到警示他人的目的。這個成語強調了通過公開展示的方式來施加懲罰,以起到威懾效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示懲通常用于描述政府或權威機構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也可以用于描述個人或團體對不法行為的制止和懲戒。在社會公正和法治意識強化的背景下,示懲成語常常被用來呼吁對違法行為采取嚴厲措施,以維護社會秩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示懲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故事中,魯國的隱公因為國內有人犯法,他便命令在城門上懸掛犯罪者的尸體,以示威懲。這個故事傳承下來,成為示懲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示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示”表示展示或公開,而“懲”則表示懲罰或制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對違法行為進行示懲。
2. 這次公開處罰是為了示懲那些不守法律的人,警示全市民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示懲與“示威”和“懲罰”這兩個詞聯系起來來記憶。示威是通過公開展示來表達不滿或抗議,而懲罰是對不法行為進行制止和懲戒。將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就可以記住示懲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示懲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示眾、懲罰、示警等,以擴大對相關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示懲了不守紀律的同學,讓大家都知道不守紀律是不對的。
2. 初中生:學校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對作弊行為進行示懲,以警示其他學生。
3. 高中生:社會需要更多的示懲行動來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