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chěng zhī tú ㄅㄨˋ ㄔㄥˇ ㄓㄧ ㄊㄨˊ不逞之徒
◎ 不逞之徒 bùchěngzhītú
[the unruly;desperado] 為非作歹,不能得手的人
如有不逞之徒,想趁機搗亂,就殺頭不赦。——丁玲《水》
詞語解釋
bù chěng zhī tú ㄅㄨˋ ㄔㄥˇ ㄓㄧ ㄊㄨˊ不逞之徒
《左傳·襄公十年》:“ 司馬 、 堵氏 、 侯氏 、 子師氏 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羣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后因稱犯法為非的人為不逞之徒。《后漢書·史弼傳》:“外聚剽輕不逞之徒,內荒酒樂,出入無常。” 李賢 注:“逞,快也。謂被侵枉不快之人也。”《南史·謝莊傳》:“容致不逞之徒,妄生矯詐。”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臺灣之役》:“ 爽文 借以糾約羣不逞之徒,嘯聚將起事。” 丁玲 《水》三:“如有不逞之徒,想趁機搗亂,就殺頭不赦。”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逞之徒
成語(Idiom):不逞之徒(bù chěng zhī tú)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hěng zhī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為不端或品德敗壞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逞之徒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行為不端或品德敗壞的人。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小說《西游記》中的故事,用來指代那些不遵守規則、不守法律、行為不端的人。這些人常常以欺騙、欺壓、暴力等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逞之徒通常用來形容那些違法亂紀、不遵守道德規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指代那些欺詐、欺騙、暴力等行為的人。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批評和警示那些不守法律、不守規矩的人,提醒人們要遵守法律和道德準則,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安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逞之徒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小說《西游記》。在這個小說中,有一個名叫豬八戒的角色,他是一個行為不端的妖怪,經常做一些欺騙和壞事。因此,人們用“不逞之徒”來形容那些行為不端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逞之徒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逞”表示行為不端,不守規矩,“之徒”表示人。整個成語的意思是行為不端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城市里有很多不逞之徒,我們要小心提防。
2. 那個商人是個不逞之徒,經常用欺騙的手段來賺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故事中的豬八戒角色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豬八戒的行為不端和品德敗壞,就可以聯想到“不逞之徒”。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不逞之徒相關的成語,如“惡人先告狀”、“惡人先告狀”等,以豐富你的詞匯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欺負同學的人是個不逞之徒。
2. 初中生:我們要警惕身邊的不逞之徒,保護自己的安全。
3.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很多不逞之徒,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其影響。
4. 大學生:法律應該嚴懲不逞之徒,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